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业认证 -> 正文

榜样引领|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与求职就业经验分享(四):杨近雨

时间:2025-10-11 浏览量: 编辑:

个人简介:

杨近雨,888集团平台历史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荣获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二等奖、“园地杯”第十五届课件大赛一等奖、888集团平台师范生技能竞赛一等奖、校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

师范生技能竞赛的破茧之路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站上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以在步入大三的学习后,我开始积极关注学院组织的各项师范生技能比赛活动。幸运的是,在两年时间里,我先后斩获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园地杯”课件大奖赛一等奖多项专业赛事奖项,这些竞赛的历练让我收获颇丰。但备赛之路并非坦途——无数个推翻重来的教学设计、模拟授课时突发的事故、评委的犀利点评,都曾让我陷入自我怀疑,但这些挫折恰恰成为成长的阶梯,推动我的教学基本功实现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我对师范技能的理解逐渐形成两层认知:第一是能够 “讲出彩的课”,第二是 “培养专业的魂”。“讲出彩”的课,从来不是将内容简单的堆砌在一起,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拆解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契合。就像备赛“田家炳杯”时,为了讲好《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课时,我前后推翻了五六版教学设计。最初的教学设计停留在 “知识灌输” 层面,将时间线、事件、意义按部就班地堆砌,却忽视了高中生对 “历史思辨” 的需求。后来在孙浩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加入史料对比、情景活动。通过小组扮演,带领学生探析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欧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使整体的教学设计更加饱满且富有深度。而“合格教师的良好素养”则藏在每一个备赛细节的打磨里,是比“讲好一节课”更长久的修行。通过备赛,我跳出了教育基本理论中的条条框框,而是学会结合具体案例,用“提问式引导”代替“直接说教”,这也让我逐渐理解:教师的素养,是站在讲台前时,既能够把控课堂节奏,也能弯下腰倾听学生声音的从容与专业。

考编路上的脚踏实地

基于对职业发展的清晰规划,我在大四这一年选择了通过考编直接投身教育一线。考虑到校园教师招聘考核以试讲为核心,且试讲能力是未来从教的必备技能,所以我决定将备考重心聚焦于试讲训练。在备考的过程中,第一个月我主要是通过在网站上听一些优质课,再将这些优质课中较好的部分整合成一个教学简案(包含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过渡句、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之后再拿着教学简案进行无生试讲。通常,我会选择在一个空教室进行试讲,并且会将每一课试讲都以摄像的方式录制下来,进行观察,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一定的调整。俗话说:“中国表演看师范”,在试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放得开,勇敢地去表现自己。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天至少要讲四课,从去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我一共试讲了三轮。第一轮主要是对每一课所要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捋这节课的讲授思路;第二轮主要是加深对每一课的了解,试着做到在讲授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卡壳的情况;第三轮,我开始进行模拟考场试讲,自己用手机软件开始随机抽签,抽到哪一课,就开始计时写这一课的简案,之后再进行上台试讲。三轮下来,每一课我几乎都讲了十来遍,可以做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最终,凭借扎实的试讲训练,我在参加的两场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均以第一名的成绩上岸我也建议学弟学妹们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试讲计划,在反复打磨中积累底气,稳扎稳打迈向理想岗位。

新教师的讲台初体验

在大学几年的努力下,如今我也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站在了讲台前,成为了一名普通高中的历史老师。当粉笔第一次触碰到黑板的瞬间,我才深刻意识到,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无生试讲,与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横亘着一道需要用实践跨越的鸿沟。

无生试讲如同精心编排的剧本,每个提问的答案、每次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在教案里精准预设。那些抑扬顿挫的讲解、设计巧妙的互动,不过是对着空气的 “自导自演”。而真实课堂则是充满变数的鲜活剧场,50 双眼睛里闪烁的好奇、困惑与质疑,随时可能打乱预设的节奏。在这里,没有既定的剧本,每个突发的提问、每声不经意的追问,都在考验着教师的应变智慧。在试讲中,我曾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激昂的语调营造课堂氛围,以为这就是教学的全部。但真正面对学生时才发现,互动的本质不在于式的热闹,而在于心灵的共鸣。真实课堂里,学生细微的眼神闪躲、偶尔的沉默不语,都是需要破译的教育密码;一次恰到好处的停顿、一个鼓励的眼神,远比预设的互动环节更能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今回望,那些在空教室反复演练的试讲时光,为我奠定了教学的底气;而真实课堂里的每一次交锋与对话,则教会我教育的真谛。从 “预设完美” 到 “拥抱未知”,这段成长之路让我明白: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藏在精心打磨的教案里,更生长于与学生真实互动的每分每秒,唯有在教育现场的土壤中深耕细作,方能培育出最鲜活的教学智慧。